首页/ 新闻中心 / 科学技术普及 / 正文

创新离不开科学与人文的交融

来源: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:2023-08-11 14:24

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科学和人文无疑是两大支柱。”7月27日,在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·科普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讨会上,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说,“这个世界是由科学和文化共同支撑起来的,未来,有两个东西会变得非常重要,一个是科学,一个是文化。”

在王博看来,科技创新需要满足几个要素。第一是积累。积累是创新的根基,没有积累不可能有创新,更不可能有系统的、持久的创新。“我们中国人常说‘厚积薄发’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基础打牢。要做好积累,就需要我们有耐心,做人文研究也好,做科研也好,都需要耐得住寂寞,甘愿坐冷板凳。”

第二是要具备一定的视野。王博认为,科学和人文对这个世界理解的角度是不同的,要创新,除了要具备专业视野外,还要具备跨学科视野、跨文明视野,以及科学和文化交融的视野。“视野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。”

创新的第三个要素是能否找到问题,找到的是小问题还是大问题。“科学和人文关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。科学澳门威尼斯人官网_澳门威尼斯赌场-【app*游戏】关注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,文化澳门威尼斯人官网_澳门威尼斯赌场-【app*游戏】关注的是人和人、人和社会、人和自己的关系。”王博认为,当前,人类面临很多共同问题,包括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等在内的科学技术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影响。只有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获得创新的源泉。

创新的第四个要素是科研人员的使命感。王博认为,中国的知识分子,包括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点,做科研一方面会注重个人的兴趣和爱好,另一方面,也会带着对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感。“带着这种基于家国情怀的使命感来做事情,创新才会更有动力。”

创新的第五个要素是文化。“创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,比如宽容失败的环境,以及对有为和无为关系的思考。”王博认为,科学本身的要求是求真,而文化的本质是求善,只有做到科学和文化交融,才能让真和善得到统一。离开了人文关怀的科学研究也许会把人类带进一个不确定的未来;同样,缺少了科学向度的人文研究也很容易脱离这个变化的时代。“科技有时候像一匹脱缰的野马,但是文化可能会在进退、刚柔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。”科学和人文如果离开了对方,它们都是有局限的。

王博指出,这个世界需要具有人文视野并且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。因此,科技和人文互融交汇的科普工作至关重要。科普应不忘过去,以深厚积累和广阔视野促进文明互鉴,求真求善,推动科技与人文结合,做好传承,加快创新,促进新知识、新思想和新文化的诞生。

他建议,一方面,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应该互相学习,增加彼此交流的机会;另一方面,国家对科技的支持和对人文的支持应当并重。“只有这样,才能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”

对此,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金灿荣教授也表示:“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体系支撑,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,科学家也有科普的责任和义务。科普除了传授知识以外,关键还要建立起一种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化,这需要科学家具备一定的人文视野。”

此次研讨会主持人,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、所长王挺表示,进入新时代,科普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,也面临新的挑战,科普高质量发展亟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,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文化养分,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科普,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,推动国家科普能力建设,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。